歷從其產生,發展到現在也只有六十年的歷史,而且最受歡迎的時期只有短短的十年。 掛歷是由年歷發展變化而來的,而年歷又是在歷書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掛歷是歷書的一種表現形式,歷書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時稱“通”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時代,由于歷書是由皇帝頒發的,所以又稱“皇書”或“皇歷”。中國最早的歷書裝裱成軸,用毛筆書寫,大約到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歷書出售了,由于封建社會的封閉落后,歷書這種形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始終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掛歷最早出現于西歐,始于19世紀末,最早的帶圖掛歷是單張的,內容主要是復制一些歐洲名畫。20世紀30年代,攝影藝術作品進入掛歷畫面,以美女照為主要內容。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美女”和“商品”合照的廣告掛歷,為使廣告內容醒目和方便大家觀賞,就懸掛在墻壁上,這時單張掛歷也就產生了。畫面上附加12個月份日期,這種廣告與月歷結合的圖片,當時稱之為“月份牌”。 20世紀初,受西方的影響,上海最早出現月份牌。由于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是中國通商口岸,所以,外國資本主義把上海等城市作為經濟侵略的重要基地,辦工廠、開洋行,他們也帶來了印有外國美女或描述圣經故事的宗教廣告畫,但是由于傳統文化不同,外國的洋畫很難為中國人所接受。隨之而興起的中國民族企業,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里,也在苦苦摸索促銷的手段,于是也利用現代廣告手段來宣傳自己的商品,以吸引顧客,他們巧妙地將中國古裝仕女、工筆山水畫等中國人喜聞樂見的繪畫內容與歷書節氣相結合,于是中國掛歷也就誕生了。這種掛歷又稱“廣告牌”或“月份牌”,月份牌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商品廣告”色彩,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月份牌”在20世紀20至40年代,大約近30年的時間里(在大城市)達到鼎盛時代,到40年代末“月份牌”開始衰落,作為廣告宣傳,后被街頭廣告牌和廣播宣傳所取代,作為日期后被一種12張畫面,幾個月份裝訂在一起的掛歷(又稱月歷)所代替。 掛歷的出版發行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歷書”和“年歷”記時法,過去年末歲尾,家家戶戶買幾張年歷畫貼在堂屋內,一貼一年,天天都是老模樣,而掛歷12個月具有12張不同的畫面,而且畫面美觀大方,月月給人一種新鮮感,客人來了往往翻一翻,欣賞一番,贊美一番,不僅使客人享受了“美”,而且也使主人心里美滋滋的,因此,掛歷一上市就受到人們的喜愛。 掛歷的出版發行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上世紀50年代的掛歷主要是反映中國自然風光和工、農業大生產的場面;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都是反映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場面,毛主席像、革命樣板戲是主要內容。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掛歷內容豐富多彩,掛歷形式也開始發生變化,發行量逐年增加。 在“皇歷”家庭中,掛歷是比較“年輕”的,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版的掛歷稱“宣傳畫冊”,發行量少又不在市場上公開銷售,所以,不被人們注意,以至于八十年前出版的《辭典》、《辭!、《百科全書》等工具書,連“掛歷”兩個字找不到。 掛歷作為一種商品進入普通老百姓家那是上世紀70年代后期的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繁榮,掛歷這種綜合藝術品開始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局面,古今中外一切美好的人和物在掛歷上一展風采,電腦等現代高科技的應用給掛歷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掛歷內容更加豐富,掛歷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在我國掛歷最受歡迎,也就是掛歷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企事業單位年終都會購買一部分掛歷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給業務單位人員,家家戶戶都會因為得到一本或幾本精美掛歷而感到自豪。 |